深挖“浪费变消费”的社会价值
生活在浙江建德的陈杰,是一名“再生艺术家”。去年以来,他用废旧缝纫机、修鞋机、磅秤等做了不少再生艺术装置。别人眼中的废铁,他10元钱淘回来,不仅起死回生,还能卖出高价。在他启发下,有用户索性寄了旧车零部件给他,让他代为改装成一个灯。
这几年来,国内循环经济发展,有几个很醒目的政策节点:支持共享经济,提倡垃圾分类,倡议光盘行动。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围绕衣食住行,是聚焦普罗大众。
一个无闲置社会的建立,有赖诸多无闲置城市的实践,而要诞生无闲置城市,往往需要无闲置小区先行,而这背后站着的是个体。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看来,闲置物品循环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只有个体理念觉醒也不够。10月,《瞭望》杂志做了一篇题为《教材浪费惊人》的报道。文章指出,二手教材面临流通难题,核心困境是“存在产业链梗阻、供需匹配成本高、二手教材卖家或遭遇法律风险等堵点”。其实,除了交易成本,还有政策堵点。比如,对一些回收商家而言,闲置物品大多从民间个人手中回收得来,无进项发票,但是销售要按全额征税。
5月13日,新疆师范大学举办“闲鱼巴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变身“摊主”,或叫卖民族特色美食、手工艺品、乐器等,或出售自己的文创产品和毕业闲置物品,在互通物品的同时,增进互相了解,体会“分享经济”带来的快乐。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这意味着,闲置交易平台从一开始就面临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选择。如果说3C数码等高价值标品因为模式简单,还有平台涌入,要进入服装等更多非标品类,则难免陷入“赚个吆喝”“交个朋友”的窘境。
2020年刚刚实现盈亏平衡,广富共享自认为闲置交易“离钱比较近,离赚钱比较远”。但从2018年起,除了C2C闲置交易,团队促进了超过325万用户回收家中闲置旧衣,超过70万用户回收了图书,大约150万部手机和60万件大家电得到了环保回收。换算成蚂蚁森林能量,大约能解决16736亩荒漠化土地。
在今年乌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长张勇说:“建设健康平台经济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自我要求。”
今年11月初,北大光华任菲团队在题为《广富共享APP:从浪费到消费,从闲余到盈余》报告中写道:广富共享模式超越了经济行为,演化为集物品交换、消费主张、契约精神、圈层社交、环保公益等价值于一身的新社会伦理,为当代社会生活留存了一个有代表性、高活跃度的样本。
6年前,艺术家宋冬在英国伦敦的巴比肯中心举办“物尽其用”展览,展示了母亲50多年里积攒下来的一万多件日常用品。从省吃俭用型物尽其用,再到今天共享型的物尽其用,惜物的传统没有变,但新的消费行动在不断铺展开。
中国人历来惜物,正所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只不过,经历几十年经济高增长,伴随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们习惯了消费上“追新”,国内闲置的产品有时超越想象,由此带出诸多浪费问题。可喜的是,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共享经济的普遍实践,新的消费行动在诞生。许多人意识到:物品的价值不在沉睡而在流通;物品的使用可以比占有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