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Filecoin的媒体专访中越来越多的涉及了分叉相关的问题。追根溯源,主要是协议实验室发布的Filecoin经济模型在挖矿收益、前置/后置质押、惩罚机制等方面给早期参与Filecoin挖矿的矿工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引起了部分社区成员的不满。
那么,是否分叉就能够完美解决一切问题呢?观古知今,或许比特币的扩容之战能够带给我们一些答案。
比特币扩容之战
公链项目作为开源的去中心化项目,主网一经上线便相当于交付给了社区。但在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问题,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升级。但是公链的升级不像中心化软件升级那么简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比如矿工、矿池、交易所、代币持有者等等。
这种升级有可能在带给一方利益的同时损害其他多方的利益,所以在升级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激烈且漫长的争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特币的扩容之战——核心开发者Bitcoin Core vs 矿工们。
为了防止粉尘攻击以及降低节点挖矿的参与门槛,比特币区块容量在启动之初被限定在了1MB大小。随着比特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关注与使用,1MB大小的区块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易需求。很快,比特币网络开始出现拥堵的情况,发起转账交易的用户需要付出昂贵的手续费才可能被尽快打包。
比特币作为加密资产市场的龙头,全球有超过千名开发者在为其贡献代码。很快,各种跟比特币扩容相关的改进方案被提出,似乎只需要选择一个方案就能立刻执行。
但现实情况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涉及到了分叉。
软分叉和硬分叉
分叉分为“软分叉”和“硬分叉”。“软分叉”影响较小,矿工只需要升级到新版本即可,但技术难度较高,实施方案相对复杂,比如比特币的隔离见证;
硬分叉则更加简单粗暴,矿工需要切换到新的链上进行挖矿,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比如直接更改比特币区块大小限制。
举一个可能没那么恰当的例子便于理解:软分叉就是用户对手机操作系统进行升级,以获得各方面性能的提升,硬分叉就是直接换一个更喜欢的手机。
在区块链领域让社区陷入热议的分叉一般都是“硬分叉”,因为硬分叉一旦产生,社区和矿工将面临选择的问题,是继续原有链,还是切换到新链?越是成功的区块链项目,其利益相关者越是众多,很难达成共识,也就极容易产生新旧链同时运行的结果。比如BTC和BCH、ETH和ETC、BCH和BSV等等。
Filecoin分叉影响几何?
无论是比特币、以太坊还是Filecoin,其本身代码就是开源的,任何有能力的开发团队都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以开发更加符合商业应用的区块链网络。正如在某一个行业中如果出现多位竞争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Filecoin作为分布式存储领域的龙头项目,就目前来说其拥有最强的社区共识度,其它分叉项目很难在生态布局及市值上进行超越。
截图来自一个Filecoin分叉项目在Github发布的文档信息,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分叉对Filecoin的经济模型进行一系列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减轻矿工的压力并获取更多收益。其出发点无可厚非,有部分头部矿工也在媒体采访中透露了这方面的想法,可以预见Filecoin主网上线后会有不少分叉项目的出现。
但是不管如何,我们仍要抵制那些纯粹以牟利而进行的分叉。如果只是为了圈钱而进行一些概念的编造,并没有对分布式存储行业带来实质性贡献,那么分叉对于Filecoin以及整个分布式存储行业的推广来说都将是一种伤害。
本文由IPFS原力区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