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表示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中国版“监管沙盒”,央行对此表示支持。监管沙盒与区块链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技术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尝试打破原有的壁垒,解放生产力,构建新的商业逻辑,但这可能与现有的监管体系形成对抗。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正规公司面对政策风险难以持续投入研发,区块链核心技术团队转战各处灰色地带逃避监管,制造风险隐患。监管沙盒提供了一片柔软的沙地,创新主体可以在其中摸爬滚打,不用担心受伤;监管主体可以观察沙地上的脚印,也可以轻松地抚平失败留下的坑坑洼洼。
“区块链”这个名词来源于比特币体系底层数据结构的样式,现在用来指代无须信任中心授权和背书便可以运营数据的技术和体系。区块链技术并不是单一的信息技术,而是由一系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共同维护的一个开放体系分布式账本,他的核心特点是无须信任即可实现数据的可信流转。从技术角度来说,区块链技术致力于打造一种“开放架构下的强安全机制”,通过博弈机制和共识算法确保系统全局的安全和稳定。
区块链行业野蛮生长催生监管沙盒。根据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2015年的总结可以看出,首先,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研发的重点方向就是逃避监管,这些技术不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而是区块链技术。其次,正规金融机构害怕竞争,不愿开放数据接口和业务场景,反而构筑技术壁垒,阻碍新技术进入主流市场。第三,监管机构对新科技十分陌生,更不知道如何监管。监管沙盒从一开始,其实是一个学习机制,而不是一个监管机制,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在国家监管体系下鼓励创新。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让传统金融公司参与新型区块链技术,评估这些技术的效益;第二,让区块链技术回到正确的方向,不再逃避监管;第三,研发监管科技,用科技来监管科技。
监管沙盒1.0模式下,政府在沙盒中处于主导地位,制定沙盒业务的流程和各项技术标准,并需要对测试项目给出评定意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融合创新以及商业逻辑的延伸,监管沙盒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首先,及时更新知识库和人才储备,流程和制度需要不断迭代。面对有争议的项目,沙盒能准确判断其是否有技术创新,并能进行高效率的甄别。既不能将淘汰的技术纳入其中,也不能将新的技术潮流拒之门外。其次,避免评估的主观性,需要引入透明化、科学化、系统化、客观化的测试评估工具。金融科技创新是否能够为顾客和市场带来效益,属于商业预判,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主观性。第三,建立完备可追溯的项目数据库,确保沙盒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沙盒评测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政府既需要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也需要自证清白,避免利益输送。
区块链技术辅助监管沙盒升级2.0版本。监管沙盒2.0将沙盒的功能区分开,分为制度监管和科技监管,采用监管沙盒1.0的流程来行使制度监管的职能,使用产业沙盒来测试和评估,给出客观的评判标准。政府在监管沙盒2.0中,负责两件事情,制定监管政策和发布评估报告。授权的产业沙盒系统,根据自身完整的生态,科学客观的得出测试结果,报告因此而来,评估过程有据可查。产业沙盒技术监管的部分,工作量非常巨大,几乎和运营一个产业的龙头企业相当。监管沙盒2.0很有可能将产业沙盒的部分交给专门的沙盒公司和基金会来运作,政府仍然是直接介入沙盒的监管,而事实上细节标准应该是协会,或者是沙盒组织给出的。
在监管沙盒2.0阶段,由于产业沙盒的进入,监管和企业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如何避免利益输送就变成了一个难题。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测试报告在链上发布,可以保证政府、产业沙盒运营方以及测试企业,甚至更多参与方同时收到测试报告,在这种情形之下不可能作弊。更进一步,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改造监管沙盒,底层设立监管节点的角色,在关键节点进行监管,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一步一步往上回溯追踪,可以更好地促进KYC合规和三反(反洗钱、反恐和反逃税)。此外,针对特别重要的治理原则,可以把规则写到区块链底层和智能合约里面,在共识层面,强制披露给政府监管节点相关数据,这些探索对于监管科技(RegTech)也是重要的探索。